微信
微信扫一扫添加客服
QQ
{{item.nick_name}}
电话
{{item.nick_name}}
{{item.phone}}
返回顶部
客户服务 行业新闻 云计算很「卷」,腾讯云很焦虑
云计算很「卷」,腾讯云很焦虑
发表于2022-07-12 00:00:00

腾讯云何时能在云服务能力上反超华为云,实现盈利?
斯大林说: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,一切都在变化,一切都在发展。
商业市场也是如此,风云变幻,瞬息万变。
以云服务市场为例,从2009年阿里云宣布进军云计算开始,过去13年,有大批厂商跟风进入云计算,而后轰轰烈烈的阵亡,至今依然坚持的厂商里,市场排名也如跳动的音符时上时下,一切都在变动,有逆袭也有不甘。
而腾讯云绝对是2022年所有玩家中压力最大的一个。
作为云计算大厂,阿里云用了12年实现盈利,而腾讯云今年也是第12年,能否盈利成为重压之一。
作为同时宣布进军云计算的企业,此前一直位居国内第二的腾讯云在2021年被华为云反超,能否夺回排名成为重压之二。
两大压力下,腾讯云今年动作频频。
前不久,腾讯宣布内部所有业务已全部上云,此举颇有向外界展示腾讯云能力之意。
另外,腾讯今年的裁员中,CSIG(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)多次出现,裁员比例从10%—15%不等,为裁员重灾区,一位腾讯云人士表示,主要是因为亏损严重,需要尽快盈利。
这些举动都可以看出腾讯云的焦虑。那么,当下正处在漩涡中的腾讯云,今年能否在两场大战中凯旋而归?未来它有多少胜算?或许我们能从它的发展经历中略窥一二。
01 腾讯的观望
2006年8月9日,在搜索引擎大会上,谷歌前CEO埃里克·施密特第一个提出了“云计算”的概念,随后亚马逊推出AWS,正式布局云计算。
而中国云计算大地上,此刻还一片荒芜。
2009年,阿里云率先成立,标志着中国企业正式布局云计算,中国云计算大地上开始有了第一颗种子。
但不同于云计算现在的辉煌,彼时众厂商对云计算并没有多大兴趣。
腾讯CEO马化腾在2010中国(深圳)IT领袖峰会上表示,云计算实现像用水电一样还为时过早。
和马化腾一样持质疑态度的还有百度李彦宏,他认为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,15年来没有新东西,态度更为激进。
那么,最初的巨头们为什么会对庞大的云计算市场判断失误呢?
时代因素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影响,或许是云计算这块宝藏对于巨头们设置的考验。
阿里是最先遭受双重因素敲打的厂商。
2010年,阿里巴巴用户激增,数据越来越多,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半之间,服务器的处理器使用率都会飙升到 98%,就像赛道上的跑车,再踩几脚油就要冒烟。
因此,它们急需一套新的技术架构,来换掉阿里巴巴的旧引擎。
而腾讯彼时的危机则不同。
对内,它还在和360大战,整个公司正应对安全危机。
对外,乔布斯在美国旧金山莫斯科尼会展中心发布了iphone4,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开始跑步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,而作为PC时代的社交巨头,面对新浪微博的暴增,腾讯还没有拿到船票,因此,它的心思很难聚焦在并不急迫需要的腾讯云上。
百度同样不急迫。
对外,2010年,谷歌正式退出中国市场,这让百度在中国的搜索市场上彻底没有对手。
对内,百度在PC时代,认定的战略只有两条,一为搜索导流,二为搜索建立护城河。
因此,相比云计算,百度更在乎能在百度的搜索框里,解决用户所有需求的“框计算”。
因此,当阿里云“磨刀霍霍向猪羊”时,腾讯、百度因为各种障碍还站在桥头观望。
从现在的眼光来看,腾讯、百度显然因为战略问题导致落伍,但是,从当时的发展来看,时代下的他们有这样的判断并没有错。
后来,阿里巴巴也在演讲中也略带炫耀的总结说:我是不知道云计算有这么难,所以说让团队一定要搞下去,而他们是知道这个有多难,所以搞不下去。
或许是技术背景的局限和内外交困,总之,荒芜的云计算沃土上,除了阿里云茁壮生长,百度、腾讯都还像一粒未萌芽的种子,矗立观望。
02 腾讯云萌芽
但腾讯并非就此沉睡下去,它的觉醒比想象中的早。这主要得益于自身业务发展。
从国内外云计算的发展来看,互联网企业做云业务,一开始的思路基本都是将成熟或者溢出的能力进行开放,腾讯也是如此,腾讯云落地的第一个垂直领域就是游戏。
2010年,腾讯旗下负责QQ空间业务的SNG运营部开始为QQ空间开放平台上的SNG Game开发者提供服务,并将火爆的“开心农场”引入到了QQ空间,彼时,开心农场正掀起“全民偷菜”热潮。
因此,“开心农场”的引入,引爆了海量QQ用户的游戏热情,众多用户的涌入,使得游戏方对存储资源的需求应声飞涨。
为了支持“开心农场”,腾讯在短短一个个月内就额外采购和上架了几千台服务器,并在技术架构上做了很多前沿的探索,这也让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、时任社交网络事业群总裁汤道生萌发了一个商业灵感:小游戏虽然多,但并不是每家开发商都有娴熟而又扎实的IT技术支持,腾讯如果能为他们提供服务器支持和运营体系,或许是个新的需求方向。
于是,2010年,因为“开心农场”火爆初具“云服务”思维的腾讯,在第三季度成立了10多人组成的“云平台部”,并开始以团队形式驻场为客户解决一些大流量、高并发问题,主要是为网页游戏开发者提供云基础设施。
此后,腾讯开放门户正式上线,腾讯云的雏形——开放云就此诞生。
汤道生说,腾讯长于产品,所以腾讯云选取的策略不是拼资源,而是如何把自己的能力产品化,向用户输出,这也和腾讯一直以来的产品发展思路非常一致——快速迭代,场景优先。
因此,游戏之后,腾讯云瞄准视频直播领域。
PC互联网时代,音视频通信主要局限在网吧或者家里,但到了2013年前后,基于手Q的移动端音视频通信开始爆发。
也正是这个时期,腾讯在通信领域的音视频技术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。
2015年,直播成了热门赛道。
对直播平台来说,音视频是最关键的技术,他们想自己做难度很大,必须依赖云服务商,而腾讯视频云正好做了大量积累。
因此,以映客直播为代表,腾讯开始向直播行业提供可服务数十个T超高宽带的CDN服务,包括斗鱼、B站等在内的平台后来都成为了腾讯云CDN业务的第一波客户。
“一般你需要一个场景,是场景让你去建立能力,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还可以再覆盖新的场景去延展。”汤道生说。
就这样,腾讯云从游戏到视频直播,从C端到B端、G端,一点点扩大自己的服务场景。
在不断摸索下,2016年,沉睡的种子开始发芽,并冲破泥土。
公开数据显示,2016年,腾讯云营收同比增长超过2倍,在腾讯众多业务中增长幅度最大。
此外,在游戏行业、视频行业等领域,腾讯云都是最重要的云服务提供商之一。
因此,在2016年腾讯“云+未来”峰会上,马化腾首次为腾讯云站台,展示腾讯内部对云业务的重视。
腾讯云开始被看见。
03 一路追赶,一路发展
彼时,马化腾的站台还引起外界猜测,认为此举是为了追赶阿里云,毕竟两家巨头前后脚入局云计算,必然面临一场争斗。
但事实上,相较于一开始就各种资源倾斜,备受关注的阿里云,彼时的腾讯云显得尤为可怜。
在重要性上,阿里有独立部门,而腾讯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项目,只是作为社交网络事业群的一部分,在集团中并不起眼。
在资源投入上,阿里为了给予部门信心,坦言哪怕一年投10亿,连续投10年都不怕,可见投入力度之大,而腾讯也直言,资源上比不过阿里。
在业务发展上,当阿里云开始全面商业化,布局海外市场,进军ToB业务时,腾讯云还在为集团内部的生态圈服务,不显山不露水。
就像生长在贫瘠土地里的一粒种子,本来生存希望渺茫,后来凭借顽强的生命力,在雨露的滋养下,竟一点点成长,不过,无论它怎么拼尽全力,瘦弱的身躯还是无法和肥沃土地上生长的树苗相比。
因此,阿里云牢牢占据国内市场第一。
不过,腾讯云也有自己独有、顽强的生命力。
彼时,腾讯云虽然已经错失了先发优势,但是在宽敞的云服务赛道,腾讯云只有阿里一家强劲对手,赶上了在竞争对手较少的发展红利期。
除了外部竞争环境利好,2016年,在马化腾站台后,腾讯云也迎来了内部发展机遇。
当时,在中国互联网下半场,马化腾提出产业互联网概念,认为产业互联网是未来全新的大领域,有很多想像空间,产业互联网将全面渗透到产业价值链,并对生产、交易、融资、流通等环节进行改造升级,可以形成极其丰富的全新场景,极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。
于是,在马化腾的号召下,腾讯云开始向各个细分领域进军,如出行、金融、医疗等,不断扩大场景。
这次觉醒,意味着腾讯云时代因素的障碍开始剥落,腾讯云开始小步快跑。
不过,腾讯还缺少像阿里一样坚定发展云服务的魄力,也就是内部动力。
但很快,一篇《腾讯没有梦想》的文章便横空出世。
彼时,在腾讯云大举发展时,外界出现了一种声音:认为C端和B端的逻辑不同,所以腾讯没有ToB基因。
同时,腾讯内部也出现了一个难题:很多要上云的客户到了腾讯不知道找谁。
外界质疑和内部反馈夹击下,2018年,腾讯发起变革,专门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(CSIG),成为腾讯转型产业互联网的窗口,扛起ToB大旗。
由此,在云服务沃土上,腾讯打破内部桎梏,彻底从观望走向实干。
回顾2016年,虽然腾讯云便驶入快车道,但是那时候腾讯的投资依然比较小,以致于腾讯云的数据中心建设一直较为缓慢。
直到2018年,在架构大调整之后,腾讯云开始获得大量的资源倾斜,进入飞速发展阶段。
此后,腾讯云一直稳扎稳打,从最开始只能在国内才排得上名的地位,最终在2020年一跃直逼国际前十。
04 竞争激烈的后来者
只不过,从2015年到2020年期间,“第三名”一直都瞬息万变。金山云、中国电信等都轮流登上过第三名的宝座。
对于腾讯云来说,除了前行者阿里云是阻碍,后继者也是可能存在的威胁,所以第三名同样值得关注。
为什么第三名这么抢手?这还要从云计算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。
2015年,亚马逊宣布亚马逊云开始盈利,同时,阿里也开始公布阿里云的营收,这引起了行业震动。
早前,国内外对云计算都有一个共识:云计算是吞金兽。
据谷歌技术基础设施高级副总裁乌尔兹·霍尔斯表示:单个谷歌云计算区域的造价为 3~6 亿 美元,因此在云计算作为概念推广阶段,并没有得到多少企业重视。
但是亚马逊云开始盈利后,很多公司发现,云计算的未来大有可为,于是纷纷开始重视起来。
一时间,电信、移动、联通、百度、华为、网易、浪潮等,纷纷涌入云计算。这其中,最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实力雄厚的百度和华为。
2016年,虽然李彦宏的一句“新瓶装旧酒”结束了百度云辉煌发展的可能,但在错失了云发展6年后,百度云正式转正。
随着百度云被“正名”,百度总裁张亚勤成为负责人,他提出“百度云ABC”,即把人工智能(AI)、大数据(Big data)、云计算(Cloud)融合,将云计算和AI牢牢捆绑。
此后,2018年12月,百度架构调整,智能云事业部(ACU)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(ACG),同时承载AI和云业务的发展。
2019年,百度云改名为“百度智能云”。
2020年,百度再次架构调整,ACG(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)与AIG(AI技术平台体系)、TG(基础技术体系)整合为“百度人工智能体系”(AIG),同时,在2020年的百度云智峰会上,王海峰提出了“云智一体”,不断强化百度云的智能属性。
华为云同样如此。2017年,在沉默了7年后,华为成立Cloud BU,致力公有云,和BAT抢夺市场。
这里需要解释一下。此前,在云计算开始讨论之初,华为便宣布进军云市场。不过华为云虽然有团队,但是华为内部对做不做云,分歧很大。否定的原因有二:
一是国内三大运营商在2010年先后布局公有云,而运营商是华为的最大收入源,华为不想跟运营商发生业务冲突。
二是公有云处于初生时期,彼时被视为面向海量的中小用户市场,而华为习惯了做“大生意”。
因此,最初的华为云,在更多时间里以私有云的形式存在,在具体的商业形态上几乎绕开了公有云。
一直到2017年,华为成立CLoud BU后,华为对公有云与私有云业务的态度才发生明显转变。
此后,2020年华为又成立Cloud&AI BG,使私有云和公有云都使用公有云的架构和投资,至此华为云计算市场的竞争主题开始清晰显现:公有云、混合云、专属云等多种组合形态,其中公有云是主流形态。
于是,腾讯与百度、华为在云计算大舞台上,正式开始同台竞争。
不过,正如媒体人潘乱所说,百度有着先进的技术,但是缺乏与之匹配的商业远见。很多事情都是简单尝试,不好就立马放弃,没有长期战略坚持。
也因此,百度智能云虽然建立起来,但是百度并没有给百度智能云巨大的支持和资源。
而在如此境地下,2019年李彦宏还给百度智能云定下营收百亿目标,2020年在发现目标难以完成后,又定下扭亏为盈的目标,但两次目标都以落空收场,于是李彦宏的重心再次转移到AI。
而华为正好相反。2017年,在华为内部构建好组织架构后,曾经举棋不定、有所顾虑的华为云业务,成为未来的主航道之一。
这期间,时代也推了华为云一把。2020年,美国对华为的制裁,让华为终端业务影响颇深,时代的倒逼,让华为瞄向了华为云。
与此同时,与国外恶劣环境不同,国家推出数字化转型策略,政企上云成为主流,因此云计算迎来一个千亿市场。
华为云牢牢抓住了这次机遇。2020年3月份,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明确指出:“企业对安全性的要求要重过私人对安全性要求,企业要求高可靠。这个是我们的强项,是BAT的弱项。我们要坚持面向大中企业和政府组织,这就是和BAT不同的地方,我们要杀出一条不同的路来。”
于是,在任命悍将余承东,大力返佣代理商、置换大客户资源等一些列操作后,在混乱且繁荣的云服务市场,聚齐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华为云成为第三名争夺中最有后劲的选手。
05 未来能否反超?
2021年,“黑马选手”华为云给腾讯云来了个措手不及。
根据IDC显示,2021年华为云在laas中国市场位居第二,挤占了腾讯云原来的位置。
那么,2022年,腾讯云有可能反超华为云么?
从起步来看,两者都是2010年入局,这一步打成平局。
从初期发展(2010-2016)来看,当腾讯云开始在内部从场景入手发力,逐渐成长时,华为云在解决要不要做云的内耗问题,较腾讯云而言,华为云失去了“先发优势”。
从后来的发展(2017-2020)来看,当腾讯云在内部部门独立,并且承接腾讯ToB转型重任时,华为云觉醒不久,虽有重视,但相较腾讯云也还是慢了一步。
直到政企上云成为大趋势,华为云才真正踏过云计算设置的两大门槛,而腾讯云比它早了两年。
虽然有了继续留在云计算牌桌上的资格,但和腾讯云相比,华为云劣势明显。
从云服务laaS、PaaS、SaaS三大模块来说:
在laaS层面,当前,国内云计算已经过了早期的高速扩张,拓展面已经结束,所以腾讯和华为平分秋色。
但是在客户群体面,科技互联网、传统零售业、制造业早已被阿里、腾讯占据,只有政企客户面华为比较有优势。
而如今,随着政企数字化转型上升一个新高度,腾讯也紧追不舍,在政企业务上奋力抢食。
在PaaS层面,随着云计算整体行业增速进入瓶颈期,PaaS成为云计算的竞争主体。
而在消费互联网时代,腾讯就以最会做产品著称,如今这个DNA也延续到了云和产业互联网时代。
腾讯云的大数据、数据库、AI、音视频、容器等PaaS产品,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,这带来了腾讯各PaaS产品的高度市场认可度。
此外,从厂商角度来看,PaaS收入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越高,说明客户用云的深度越深。
而通过IDC发布的《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(2021上半年)跟踪》的报告数据可以发现,在国内市场的云服务商中,腾讯云PaaS收入占比为18.7%,远超阿里云的16.47%和华为云的15.67%。
在SaaS层面,众所周知,在云厂商发展的早期阶段,基本都在做IaaS层面的扩张,扩张动力主要来自中小企业和互联网公司,由于前期包含数据中心建设等在内的资产投入相当大,因此很依赖规模来实现分摊成本,总体毛利并不高。
而相比之下,来自PaaS和SaaS层面的毛利率,则比纯IaaS层面的毛利率更高(在60%-80%),盈利空间更诱人,因此SaaS生态很重要。
相较任正非“没有应用,华为云就可能死掉”的后知后觉,腾讯SaaS生态已经深耕很多年。
由此可见,与华为云相比,腾讯云具备较大的优势。
不过,腾讯云的未来也并不轻松。
一是,2021年,在熬过了十二年之后,阿里云终于迎来了盈利。
而且根据最新财报显示,若不抵消跨分布交易(计入阿里集团关联交易贡献),2022财年,阿里云营收突破1000亿,经营利润(经调整EBITA)达11.46亿,这意味着阿里云已经开始连续盈利。
二是,对于腾讯云来说,华为云前脚还是从0开始,没两年就稳坐第三朵云,紧接着又是猛加速,借着政企市场东风,在2021年短暂超越自己。时代因素配合极限操作,华为云这些年的发展态势实在是凶猛。
也因此,华为云在IaaS、PaaS、SaaS上不断发力的策略,让腾讯云不敢轻视,生怕一个不留神,就被华为云反超。
未来,腾讯云何时能在云服务能力上反超华为云,实现盈利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